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当年美军无法破解的“三三制”到底有多强?

2025-10-09 01:03 来源:踏群网 点击:

当年美军无法破解的“三三制”到底有多强?

说到“三三制”战术,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它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时期,在解放战争时成熟运用,朝鲜战场更是一战成名。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入朝作战,而志愿军在和美军进行战斗时,便使用“三三制”战术,让装备精良的美军吃尽了苦头。

其实,“三三制”就是我军的一种班组突击战术,战术核心就是将1个班或单位,分成3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由3人构成,呈三角状分别负责进攻、掩护和支援。

这种灵活的作战方式,让美军难以捉摸志愿军大部队的具体位置,无法将炮火集中,大幅降低了规模炮火攻击的可能性。

就好比在黑暗中与多个灵活移动的目标对抗,敌人根本无法精准发力,只能疲于应付。以少胜多,高效歼敌。

上甘岭战役中,防守597.9高地十一号阵地的战士,面对敌人猛烈炮火,采用“三三战术”,一个上午,一个排的兵力打掉了美军步七师三十一团两个营一千多人。

这种以少胜多的战例,在“三三战术”的运用下屡见不鲜。它用有限的兵力,通过巧妙的配合和战术运用,实现了对敌军有生力量的大量消耗,极大提高了作战效率。

在一个三人小组面前,几乎不存在战斗死角。他们可以分组开火,交叉相互掩护,也可以一组对一个或两个敌人,以优势兵力消灭对手。

这种全方位、无死角的作战模式,让敌人无处可躲,时刻处于志愿军的火力威胁之下。深入敌后,搅乱敌军阵脚。

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庞国兴王世军冉福林三人战斗小组,孤军深入敌纵深15里,打了5仗,攻克了两个敌人的炮兵阵地。

他们利用对“三三战术”的熟练掌握,在敌后展开战斗,扩大战果,响应前方军队的进攻,将印军搅得“周天寒彻”。

这种深入敌后的作战方式,不仅打击了敌军的有生力量,更在心理上对敌军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其阵脚大乱。

“三三战术”不仅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一把利刃,更是志愿军智慧与勇气的结晶。它让装备简陋的志愿军,在与强敌的对抗中,找到了制胜的法宝,其“恐怖”之处,不仅在于战术本身,更在于志愿军战士们不畏强敌、勇于胜利的战斗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