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2000年,14岁神童何碧玉750分考上清华,赴美留学后至今不愿回国

2025-10-13 03:02 来源:踏群网 点击:

2000年,14岁神童何碧玉750分考上清华,赴美留学后至今不愿回国

2000年7月,14岁女孩何碧玉以750分的成绩创造了河南高考神话,成为全国学子顶礼膜拜的标杆。

就是这样一位比同龄人优秀的“神童”,在进入清华之后又选择赴美深造。

本以为学成后会归国效力,可当她顺利取得硕士学位时却说:“我宁愿住在美国的下水道里,也不愿再回中国。”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神童说出这番令人震惊的话,至今不愿回国的她又过着怎样的生活?

天才少女进入少年班

高考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有人凭借它改变命运,实现远大理想,也有人靠它获得难能可贵的机会,走上更广阔的舞台。

为了能让孩子前程似锦,不少家长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就已经未雨绸缪,奠定了教育基础。出生在高知家庭里的何碧玉,便是从小树立学习目标,2岁开始识字背诗。

在何碧玉母亲看来,女孩子多学习是有益无害的,尤其是作为独生子女的何碧玉,家里倾尽全力为她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等到何碧云3岁时,已经认识上千个汉字,会背上百首古诗。

与同龄人相比,何碧玉已经是聪明绝顶的“小神童”,不仅出口成章,所掌握的知识比有些成年人都全面。

唯一令何碧玉感到不解的是,每当小朋友们出门玩耍打闹时,母亲就要求她坐在屋里学习看书,时间一长,何碧玉也疑惑的问过母亲:“妈妈,我为什么不能和小朋友们一起出去玩?”

这时候母亲都会抚摸着她的小脑袋说道:“碧玉学习最重要了,妈妈陪着碧玉一起学习。”

在母亲的灌输下,学习成为何碧玉童年生活里的头等大事,除了每天坐在屋里学习看书,其余的时间也都是和母亲去图书馆、博物馆充实知识。

3、4岁的孩童应该是天真浪漫、无忧无虑的模样,何碧玉并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活泼好动、爱闹爱笑,反而沉闷内向。这就导致她上幼儿园后不知道怎么与小朋友们相处,总是默默坐在椅子上看着大家做游戏。

虽然性格方面有些缺失,但学习能力却是其他人不能相比的,每到背古诗、认汉字的课堂上,小朋友们都结结巴巴说不出来,只有何碧玉能对答如流,一连串背出许多诗来,其天赋令幼儿园老师都赞不绝口。

看着女儿如此优秀,身为父母自然感到骄傲高兴,这也就使何碧玉的母亲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方式,每日督促女儿抓紧时间学习。

等到上小学的时候,何碧玉已经习惯了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当老师在教授一年级的知识点时,她已经开始自学三年级的知识点并融会贯通。

在老师同学眼里,何碧玉不仅是一个“天才少女”,也是一个“异类”,她更多时候都是在座位上埋头看书,很少与同学沟通交流。

情商不发达并不影响智商超群,等到上五年级时,何碧玉已经掌握了小学的全部知识点,眼看没有什么知识再难得住她,老师向何碧玉的父母建议,把她送到新乡市的少年班。

新乡市一中开办的少年班,是专门接收智力超群、天赋异禀的学生,尤其是像何碧玉这样智力远超同龄人的“神童”,是少年班优先考虑的对象。

了解到少年班的情况后,何碧玉的父母马不停蹄赶到新乡市一中报名,从小习惯听从安排的何碧玉,没有感觉到丝毫不妥,反而觉得进入少年班是一种挑战,兴奋之余有着隐隐的期待。

不过,进入少年班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经过笔试和面试。对于学习成狂的何碧玉来说,纸上的考试根本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面试时,老师发现何碧玉对生活中的常识不太了解,很多问题答不上来。

这也不怪她一窍不通,毕竟学习占据了童年三分之二的时光,有所缺失在所难免。考虑到何碧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少年班老师们商量后,决定破格录取。

得到进入少年班的机会,何碧玉十分开心,但少年班的学生们都非常厉害,当惯第一名的何碧玉第一次尝到落后的滋味,在首次摸底考试中,只取得班里第十名的成绩,连班级前三都没有考进。

没有获得如期的成绩,何碧玉心里满是挫败感,为了重回第一名,她舍弃多余的课外生活,再次把自己封印在课本里,即使性格越来越孤僻,她也觉得无关紧要,只是卯足劲朝第一名的宝座前进。

创造高考神话

少年班之所以令青少年望尘莫及,是因为它要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学习初中到高中的所有课程,其时间紧迫、压力繁大可想而知。

但从小在高强度学习中走过来的何碧玉从不觉得累,反倒是将这一切当成一种挑战,她可以从早到晚坐在教室里解奥数题,即使过程中不喝一口水,不上一次厕所,她也没问题。

常言道,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何碧玉付出百分之两百的努力,回报她的当然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

不管是摸底考还是期末考,何碧玉在“卧虎藏龙、高手如云”的少年班里,成为了雷打不动的第一名。

在平平无奇的赛道上是第一名,那不令人羡慕,但在满是佼佼者的舞台上成为第一名,那定是相当的厉害。因此,何碧玉成为学校里老师最倚重的学生,也成为同学家长口中最“牛”的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少年班4年的时光很快就过去了,何碧玉也将初高中的知识全部掌握。

俗话说,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已将知识融会贯通的何碧玉只差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因此,在高考即将到来之际,何碧玉的母亲提出一个建议:“碧玉,我知道你已经准备得十分充分,有没有信心参加高考?”

早在进入少年班之前,何碧玉就将清华大学作为心中的目标,她相信自己一定能考入清华,所以当母亲话音刚落,何碧玉毫不犹豫的回答:“我有信心!”

2000年6月7日,刚满14岁的何碧玉踏入高考考场,在这场奠定未来的考试中,她胸有成竹,交上一张又一张满意的答卷。

终于到了放榜的那一天,河南上下一片沸腾,何碧玉以750分的成绩刷新了河南省历年高考记录,成为历史第一人!

当年的河南实行赋分制,何碧玉的成绩是历史新高,被赋予标准分,也就是满分。创造高考奇迹,成为河南省理科状元,清华大学第一时间向她发来邀请,一直将清华作为人生目标的何碧玉,毫不犹豫选择了清华大学生物学与技术系生物科学专业。

14岁的年纪,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何碧玉的名字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媒体们争相采访这位天才少女。

面对媒体的镜头下,腼腆的何碧玉不知如何作答,只是怯生生的告诉大家:“我比聪明的同学要努力,比努力的同学要聪明。”

很快到了9月份,何碧玉在父母的带领下来到清华园报道。来来往往的大学生中,何碧玉显得格格不入,毕竟大学里多数是成年人,仅14岁的她显得非常娇小。

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她在这所英才云集、学霸无数的清华园里拔得头筹。

因为不喜欢与人交往、不喜欢参加社团活动的她,大部分时间都是待在实验室、图书馆里做研究、查资料,把所有精力都花在学业上。

在外人看来,没有娱乐活动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可何碧玉却不这么认为,乐此不疲的享受着钻研学术的过程。

赴美深造,不愿回国

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学4年的时光很快过去,凭借着聪明才智,何碧玉无外乎是系里导师最喜爱的学生,按照人生轨迹来看,将来的她一定是位对社会有贡献的杰出科学家。

然而,事情并没有按照大众预想的方向发展,人往往在接受新事物过后,思想会产生变化,在清华见识过顶尖人才的何碧玉,对外国的科研技术产生新的向往。

2004年,顺利从清华毕业的何碧玉拒绝导师的挽留,接受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邀请,赴美深造。哪怕清华给出硕博连读,免除学费、提供奖学金的条件,也没有打动她那颗飞向美利坚的心。

世人常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不奇怪。

可从小对何碧玉细心培养的父母,实在有些接受不了女儿远渡重洋,于是苦口婆心的劝她留下来。但铁了心的何碧玉哪里肯轻易改变主意,没有办法的两人只能问女儿:“你去美国还会回来吗?”

此时的何碧玉心思已经不在国内,但为了征得父母的同意,她不假思索的点点头。

带着万分期待的心情,何碧玉孤身来到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在那人才荟萃的地方,依旧是耀眼的佼佼者,她的成绩令来自世界各地的名师刮目相看。

鉴于何碧玉优秀的能力,她进入全球最大的生物实验室,校方特地安排了知名教授为她进行辅导,可以说,她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享受到了最优质的待遇。

得力于优越的科研环境,何碧玉发表了一篇又一篇国际学术论文,突破了一项又一项生物难题,这使得她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如此耀眼的成就,如果能回国为生物事业效力,将是多么的振奋人心。不光导师们盼望着何碧玉能早日回国,何碧玉的父母也在期待着女儿回国,于是两人又一次打去越洋电话:“你什么时候回国?”

面对父母殷切的询问,何碧玉无法给出确切的答案,只能含糊的说道:“拿到学位就回去。”

5年时间转瞬即逝,何碧玉顺利拿到博士学位,本以为这时候的她就要启程回国,可没想到,她再一次告知父母:“我已经拿到美国的绿卡,暂时就不回国了。”

听到女儿的决定,夫妻俩不敢相信,甚至无法接受,但是何碧玉心意已决,规劝的话已经听不进去,无可奈何的两人只能接受女儿为美国效力的事实。

像何碧玉这样难能可贵的科研人才,无论在任何地方都是香饽饽,大量招揽人才的美国自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他们开出丰厚的条件,满足衣食住行各个方面。

这些条件与国内的科研环境相比,自然是千好万好的,不过期盼女儿回国的何碧玉父母就十分煎熬了,铺天盖地的嘲讽像潮水一样袭来,大家都在谩骂何碧玉是“白眼狼、叛徒”。

面对国人的质疑,何碧玉非常坦荡,她说:“美国的实验室更加先进,更利于生物研究,选择留在美国,我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确实,留在哪里是个人的权利,旁人除了讥讽几句也无权干涉,只是大家都会想起新中国建立之初,排除万难也要回国的钱学森、邓稼先等科学家,他们用所学的知识振兴了祖国的科技之路。

天才现状

如今十多年过去了,何碧玉突破的生物难题越来越多,在国际上的地位也越来高,但关于她的争议依旧不断。

有记者在论坛上采访过她:“你在神经科学方面的建树颇深,有考虑将此技术带回中国吗?”

对于这个问题,何碧玉给出模棱两可的答案:“美国的科研环境更有利于我的研究,我考虑过回国,但具体是什么时候还没想好。”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何碧玉回到中国的可能性不大,尤其是她已经在海外定居十年,抛弃一切回到祖国重新开始,谈何容易?

从何碧玉的个人角度出发,选择留在美国没有什么不妥,但人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喝水不忘挖井人”,人若只朝利益看齐,祖国的发展之路又靠谁去振兴?

中国之所以能繁荣富强,是无数科学家在艰苦困难的环境里奋斗得来,如果人人都像何碧玉,中国何时能在世界的舞台上一展风采,领先于各国,吾辈应当向无私奉献的先辈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