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绕过马奇诺防线:40多天灭亡法国,曼施坦因一战封神!

2025-10-13 02:39 来源:踏群网 点击:

绕过马奇诺防线:40多天灭亡法国,曼施坦因一战封神!

我们都知道现在互联网上有一个梗叫做“乳法”,那法国犯了什么大罪以至于天天被“辱”?其实也不怪别人,实在是因为法国在二战的表现太过于拉胯。

二战之时,面对德国对邻国的侵略行为,法国这个所谓的军事强国却变成了怂包蛋,凡事讲究一个能不出战就不出战。

法国又害怕德国攻打进来,怎么办?所以修建了一条长约四百公里的马其诺防线。正所谓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战绩零杠五。

军神曼施坦因选择了绕过马奇诺防线,从阿登森林出发经过法国本土。为了对付德军,法国人花了大价钱去修建马其诺防线,结果防来防去防了个寂寞。

二战之前,法国一直被认为拥有世界上最强的陆军,是当时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结果才抵抗了四十四天法国人选择了投降,这战绩实在是太过于丢人现眼,让一众军事观察家大跌眼镜,以至于被人“乳”到了现在。

所以有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法国不去主动进攻,而是花那么大功夫去修建马奇诺防线?

法国之所以被动防御,修建马奇诺防线是有原因的。

一战时期法国表现的非常卖力,当时法国的阵营是协约国,可以说是协约国当中的MVP打手。这场战争虽然法国打赢了,但付出的代价未免实在太惨。

一战之前,参战的各国军队普遍对战争非常乐观。他们以为战争不过是一场武装游行,跟着大部队冲一波很快就能回去领军功章了,结果到了战场上以后才却发现,马克沁马大师教他们重新做人,不是敌方玩命儿朝马大师冲,就是自己玩命儿朝马大师冲。

结果就造成了一战时期参战各国损失惨重,比如说一战时期德法两国的凡尔登战役,双方投入了二百万兵力,伤亡总人数达到了上百万。

当时的法国总人口才不过是四千来万,结果一场战争瞬间断送了上百万的劳动青年。所以在一战结束以后,法国的老百姓从上到下都非常厌战。

1933年希特勒上台,意气风发地重整了德国的武装力量,想要发动兼并战,然后威胁欧洲大陆的安全。这时可能有人会问,难道当时法国人民就不知道吗?

法国人民当然知道,但是在那种全国厌战的政治环境下。法国人对于打仗一直有一种抵触心理,所以即使政客想要鼓励参战,法国人民也不愿意主动参战。

所以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即使法国拥有着非常强大的军事力量,法国对于战争的态度也并不积极,还在战略上醉心于修建防线进行消极防御。

那么法国又为什么要修建马奇诺防线?

其实这条防线早在28年就已经在修建了,早在那个时候法国就在防御德国的再次进攻。

修防御工事其实是来自于一战时期的战争经验,当时法国的军事头头们认为,法国之所以在一战中取得胜利,就是因为搞了阵地战,所以他们把一战中的成功经验当成了宝贝。再加上当时法国军队的实力与德国几乎相差无几,所以法国非常自信满满他们能够挡住德军。

不过对于法国北部的比利时,法国并没有设置什么防线。这并不是法国头脑发昏,而是在诱使德国复刻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

这个计划说起来非常简单,那就是德国集中优势兵力,先攻打比利时然后借道比利时进入法国。在横扫法国海沿岸以后,而后挥师东指从法军背后包抄其主力。右翼以左翼为轴玩一个大旋转,最后同德国左翼部队汇合,一起将法军彻底歼灭。

然而施里芬计划的实施却遭受了挫折,因为阵地战打断了这个计划。

法国判断如果德国再次进攻法国,则很有可能会再次实施施里芬计划。此时法国已经对此做好了充分准备,他早已经跟英国串通好了作战计划,只要希特勒胆敢在比利时发动进攻,英法两国就会大军出发开拔比利时,在比利时建立防线歼灭德军。

计划似乎很完美,但是好像漏掉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在法、比、卢边界的阿登森林、那么法国为什么不在这里设防呢?

阿登森林其实地势不高,也就几百米,但是山路崎岖,外加上树高林密有很多沼泽。以那个年代的重型坦克以及油料补给,很难渡过这一片林地。所以在法国看来,德国就算是插上翅膀也飞不过来,法国在这个地方根本没必要防守。

所以对于法国来说,法国的主要任务就是修建马奇诺防线。经过基建大师法兰西的勤劳修建,马奇诺防线一度成为当时最坚硬的防御工事。里面不仅有各种防御工事与武器弹药库,而且里面有水有电有医院,因此当时的法国陆军非常自豪地对法国人民讲:

“看,我们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

在历史上,德法之间算是老冤家了,数百年之间两个民族结下了血海深仇。

早在拿破仑战争时期,德国就曾被法国蹂躏了一遍。一战之后德国再次被法国所打败,在法国人与英美等国的串通一气之下,签订了凡尔赛和约。

法国凭着这条和约就像拴狗链一样拴住了德国的脖子,这被德国视为奇耻大辱,心中时刻存在着复仇的欲望与冲动,想要把那些法国佬真正的打趴下,然后在他们脸上狠狠踩上一脚。

其次,此时的英法两国已经向德国宣战。从战略上来讲,德国也必须要打法国,所以在波兰战争以后,德国对法国的战争紧锣密鼓的进行了。

为了彻底征服法国,德军司令部提出了所谓的“黄色方案”,这个计划其实没什么新意,基本上就是一战时期德国施里芬计划的翻版。

但是却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这个人就是曼施坦因,他认为作战最重要的因素讲究一个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如果强攻马奇诺防线的话,必然需要大量的物资与军备支持。

即使是攻击比利时,也不过是重演一战时期的进攻计划。对方也一定早有准备,最终顶多也只能打一个僵持不下,重演一战时期施里芬计划的悲剧。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马奇诺防线还是很成功的,就是因为太成功了,所以曼施坦因才选择了绕过了他,以至于法国都投降了马奇诺防线都没有被攻破。

作为德国的天才将领,曼施坦因选择了一个几乎所有人都没有想过的突破点,这个地点就是阿登森林,与那些法国陆军将领的小脑袋相比,曼施坦因认为通过阿登森林并不难。

首先,阿登森林里存在一些小道是可以直接横穿森林的,这点曼施坦因与古德里安都进行过现场实地考察。其次德国的坦克都是轻坦,对油料的补给要求小且不容易陷入到沼泽之中,这为装甲部队的穿越提供了可能。

当然更重要的是,军队穿过阿登森林并不是没有先例。

早在1929年,法国陆军曾经在一次军事演习中穿越了阿登森林,所有时间不超过三天。所以法国内部早就有人提出了加强阿登森林防御的建议,可惜这条建议没受到法国高层的重视。

曼施坦因的计划提交以后,立刻遭到了德军内部的反对。

因为他的计划虽然在成功以后收益很大,但是失败的风险也很高,一旦德军的行动被英法联军发现。法国在设下埋伏以后,就能轻易歼灭德国的坦克集群,那么德国就会彻底完犊子了。所以这个方案就像是一个穷鬼梭哈一切身家的一场豪赌,要么大赚特赚,要么大输特输。

但是就在这时,一场意外发生了。德国的一个空军少校乘坐飞机意外坠落在比利时,这个少校的身上就装有黄色计划的档案,随即这份档案被比利时官方所获得,而比利时当时是英法的盟友,所以黄色方案对于英法两国来说不再是什么秘密。

虽然计划提前泄露,但是希特勒表现的非常冷静,他选择了将计就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批准了曼施坦因提出的战争计划。

1940年5月10日,一场战争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

为此德国设置了ABC三个集团军群,其中一路集团军28个师沿比利时方向佯攻,吸引盟军前往比利时。到了那时,如果盟军越是深入比利时,就越是落入德军的陷阱。另一路集团军17个师,向马奇诺防线发起进攻,负责牵制马奇诺防线法军四十个师。

当德国发动进攻以后,法国的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德军的一切战争走向,都跟情报中的显示的信息一模一样,德国故技重施一战时期的“施里芬”计划。法国自以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等着德国前来,于是法国派出大军前往比利时迎战德军。

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已经中了德国的调虎离山之计,德国发动这些攻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掩护真正的主力,而这些主力的进攻方向就在阿登森林。

5月10日,古德里安率领44个师,其中7个装甲师和3个摩托化师顺利通行了阿登森林。

在通过了阿登森林之后,德军已经深入了法国的腹地。

正所谓兵贵神速,否则迟则生乱,万一法国人反应过来就会功亏一篑。

德国的装甲师一刻也没有停歇,它充分发挥了其机动性的优势,不管什么辎重与步兵统统不要了,长驱直入目标英吉利海峡。

5月12日,古德里安攻占色当,第二天德军马不停蹄的强渡马斯河,然后一路装甲飙车,就像一把镰刀直接把法军主力一分为二。

德军的快速机动能力实在是太强了,直接打穿了法军防线,把法国都打蒙了。德军的攻击能力又及其猛烈,导致法军刚想部署防线还没来得及,就已经被彻底打乱。

事实证明这个计划相当完美的,执行得也是相当出色。等英法联军反应过来已经彻底完了,德军已经将英法联军压缩围困在敦刻尔克,引发后来著名的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这场战争德军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战果,在消灭了英法联军以后,德军在法国本土已经再无敌手。

此时德军决定挥师南下剑指巴黎,法国在发现了大势已去之后选择了投降。

这场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也有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比如说法国为什么会战败?

从法国的角度来剖析原因,无疑最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一战的影响。一战时期法国的伤亡过大,导致民众普遍厌战,所以对于纳粹德国一直采取绥靖政策。然而历史证明了,畏战避战并不能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最终的结果往往是惨败。

同样的法国的策略也有问题,法国在二战中并没有采取主动参战的策略,而是选择了被动防守,这等于说是把战争的主动权拱手让人。

在遭受了德国的闪电战之后,法军发生了大溃败,这又对法军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态势,法军的士气直接一落千丈,最后居然选择了拱手而降。从开战到结束整整44天,这或许就是后来法国被辱的原因。

总而言之绥靖政策破产了,英美等国决定与小胡子不死不休。

不过对于希特勒来说,这场战争无疑给他带来了巨大的惊喜。

所以在战胜法国以后,兴高采烈的希特勒乘坐飞机飞往法国,并且兴奋的在埃菲尔铁塔下拍照留念。他还兴冲冲地来到了拿破仑的墓前说“这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

但在战胜法国以后,希特勒已经离完蛋不远了。

不过对于希特勒而言,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在打败了欧洲的军事强国法国以后,这更加提高了希特勒对自己军事实力的判断。在希特勒的眼中,我们德军天下无敌啊,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世界第一强军。所以在这种判断下,希特勒采取了更大的军事冒险,他决定入侵苏联,可惜胜利的天坪并不总是站在他那里。

就像一位赌徒,他或许会赢上那么一次两次,但是不可能永远赢下去,迟早有一天他会赔上所有家产,然后倾家荡产一无所有。

终于,在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碰到了硬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