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50年代,粟裕制定的“攻台方略”有多强悍?65万大军15天解放全岛

2025-11-05 22:50 来源:踏群网 点击:

50年代,粟裕制定的“攻台方略”有多强悍?65万大军15天解放全岛

“一定要解放台湾”,这是我党一直以来的口号及目标。其首次提出的时间是在1949年3月15日,新华社发表了《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

同年年底,中央再次重申此意,并且将解放台湾当成解放军1950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可惜的是,东南未发起攻势,东北就先燃起了战火,中央只好将战略方向转移。没想到的是,这一转移,历史的走向也就被改变了。

其实当年组织也做了很多准备,粟裕制定过“攻台方略”,甚至连台湾解放后的省委第一书记人选都拟定了,可惜啊......

如今我们回头看看粟裕的进攻策略,就会发现他的高明,能被很多人称为“战神”,是有原因的。

1949年上海战役结束后,毛主席非常高兴,在发给粟裕的电文中,不但祝贺了胜利,还督促三野10兵团尽快进去福建作战,同时又询问了粟裕三个问题:

台湾是否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夺取?如可行,将用什么方法夺取?有何方法分化敌军,争取一部分与我们里应外合?请着手研究,并将初步意见电告。

从这番话中,我们能看到主席的迫切。

不过当年想要攻取台湾并非易事,老蒋并没有彻底放弃,他在东南沿海的大陈岛、一江山岛、金门等地囤集了重兵,就如一个个碉堡阻拦着去往台湾的路。不将这些障碍清除,我们没办法接近最终的目标。

粟裕在与其他将领讨论夺岛方案时,大家提出了两种思路。

一种是越岛攻击,就如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时所使用的策略,先攻占关键岛屿,以此来吸引敌人力量,反复作战,待敌力量被严重削弱后再发起决战,一锤定音。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效率高、时间短,但需要强大的海军、空军力量来做支撑。

另一种是逐岛攻击,就是稳扎稳打,先夺取靠近大陆的岛屿,再一步步将战线拉长,直至将台湾孤立,再发起最后的攻势。

这种方式的好处是比较稳妥,后勤方面能得到保障,但所耗费的时间肯定会比较长。并且一旦哪一个岛屿的争夺战没打好,就容易影响到整体的进度。

从解放战争中的多次“虎口拔牙”就能看出,粟裕是个爱冒险的人,但这一次,他却选择了稳妥。

他给出了原因也有两个,一是我军并没有成熟的海战经验,甚至海军都是刚刚成立不久,在两眼一抹黑的情况下,远渡海洋作战,就是对麾下指战员性命的不负责。如果实行跨岛作战,那经历了一次失败,会对我军士气造成重大打击。

而逐岛作战就是反过来,我们可以先选择较弱、较小的岛屿来打,一边作战一边累积经验,到最后对台湾完成包围,那对蒋军士气就是致命的打击。

另外粟裕这样做还有一个原因在于,我军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海军和空军尽快成长,形成三军配合作战的局面。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光靠一支陆军根本不可能打到海峡对岸,所以逐岛攻击是最符合实际情况的。

粟裕在向毛主席汇报攻台方略时,就着重强调“这次作战必须有海军空军配合”。主席非常认可这个说法,于是重点督促了海、空两大军种的发展建设。

解放军海军是在1949年4月23日成立,最初只有华东军区海军。为了很好应对攻台任务,1950年1月12月,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奉命筹建福州军区海军,这是很重要的一步,往后一段时间萧劲光大量采购海军装备,共订购了48艘各式船舰。

解放军空军是在1949年11月11日正式成立,创建之初我们没办法自己制造飞机,且有飞行经验的人都寥寥无几,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就想尽办法出国采购、从部队中挑选精干人员到苏联学习,通过接收和购买,制定攻台计划时我们总算有了上百架飞机。

当然,攻台的重头戏还是陆军,粟裕准备以第九兵团为主力,一步步去撕开防线。三军齐聚,粟裕就依照此实际情况来做整体规划,他作战向来不拘一格,因此在最终夺取台湾岛的方略中,就拟定了三个方向来多点开花。

第一是正面,粟裕准备让主力兵团从台湾岛正西进攻,这里地势平坦,有很长的海岸线可作为登陆点利用强大火力占据滩头、打开门户,后续部队以此继续推进,到了陆地战阶段,解放军有绝对信心打败敌人。

第二是侧面,台湾岛的东海岸地势比较崎岖,国军守备较为薄弱,这时我军发起攻势,可吸引国军的注意,分摊主战场的压力。如果能伺机突破,那再往台湾省腹地进攻就是居高临下,能减轻不少压力。

第三是奇兵,让一支伞兵部队突降到敌人后方,打一个出其不意,只要稳住阵脚,那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向东或者向西进攻,这种多线作战,国军很难抵挡。

这三个方向,单挑一个出来都有缺陷,正面抢滩登陆,在敌人工事完备的情况下,我军伤亡肯定很大;侧面伺机突破,地形是一个很大的困扰因素,重武器基本难以携带,主要就是看部队的自身作战能力;

奇兵突袭敌后,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任务,如果投入人数过少且敌人有准备的话,就容易变成著名的“市场花园行动”。

而粟裕从三个方向同时发力,就最大程度地减轻我军的损伤,只要一方能够成功,就能为其他两方提供帮助,等于是将困难抛给了蒋军。

为了达到这个效果,粟裕大力推进空降部队的建设,1950年9月17日解放军空军陆战第1旅宣告成立,半年后规模已扩建为师,基本达到了粟裕预先的兵力设定。

粟裕随机应变的能力很强,他根据事态的发展,曾做过三版对台作战计划。

1949年末的情报显示,台湾及周边众多岛屿的兵力部署为:台湾7个军16个师 ,金门3个军11个师,澎湖1个军3个师,海南4个军12个师,舟山4个军12个师。

台湾本岛的守军只有14万,按照这个情况,粟裕就准备以第九兵团的四个军为主力进攻,再从其他兵团抽调四个军当作第二梯队来进行最后的决战。攻台军一部都已经开始在胶东沿海、长江口和天目山模拟越海登陆及在台湾山区作战的训练。

老蒋得知后非常惶恐,连忙花重金从日本雇佣了两万多人来帮忙守卫。抗日战争结束后,老蒋就曾用过日本人跟八路军作战,这也算是老传统了。

粟裕得知这个变化后,认为日本兵战斗力强悍,一个能顶三个国军,这样来算的话,台湾的守备兵力就达到了20万,所以他修改了计划,决定把攻台兵力提升到12个军。三野除了执行守备、剿匪任务的部队外,全部参加攻台。

可是后来海南岛解放,有七万余国军撤到台湾,另外老蒋又命令舟山的12万守军全部去防守台湾,再加上临时扩充的新军,这样一来,岛上兵力就超过了40万。

粟裕便再次修改计划,他给中央的报告中指出“我在数量上已无优势,但只要能登陆成功,且能于突入纵深后站稳脚跟,仍可完成预定任务。为更有把握起见,如能从其他野战军中抽出3~4个军作为第二梯队或预备队则更好。”

新版的计划,是将第一梯队主攻的4个军增加到6个军,由第7、第9兵团承担,三野其余部队都算入第二梯队,另再从其他野战军抽调3至4个军做预备队,总兵力加起来超过了65万,希望在15天内结束战事。

粟裕一切都谋划妥当,中央也在背后全力支持,但各兵种的磨合程度没达到预期,使得他迟迟不敢开启这场战事。他说过如果是陆地作战,自己推算有超过50%的胜率就敢打一打,但中间隔了一片海,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就不能打。

粟裕的想法、做法,是对指战员的生命负责,他在等,等三军能达到配合默契的那一天。只可惜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的爆发打破了这个局面。

6月27日,美第七舰队开进台湾海峡,这给我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随后粟裕被调任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委,攻台方略就暂时搁浅了。

说起来粟裕离元帅也就差了那么一步,如果指挥攻台,或者指挥了抗美援朝,那一步也就跨过去了。只是攻台没等到时机,入朝又碰上了病症发作,实属遗憾啊。

当初将军的大手笔,如果实施真有可能迅速解决问题,奈何国际环境的影响,哎......希望台湾能早日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