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孔庆德:在河北出奇兵

2025-09-20 22:57 来源:踏群网 点击:

孔庆德:在河北出奇兵

孔庆德(1912年3月—2010年9月)。山东省曲阜县人,1931年入伍,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解放后,历任河南军区副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代司令员,武汉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中将军衔。1988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他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孔庆德一生出生入死,转战大江南北,他英勇善战,创造了许多充满传奇色彩的战例。曾率部在河北,山西作战,在当地留下一段佳话。

1937年12月,孔庆德任八路军129师769团第一营营长,率部活动在正太铁路沿线。1938年1月,建立起平定(属山西),两个抗日县政府和两个县大队的抗日武装,共800余人枪。曾率部参加过伏击井长生口的佯攻旧关战斗。

建立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

1937年12月,阎锡山部,汤恩伯部及任命的地方官员大多逃离,地方政权土崩瓦解混乱不堪。根据八路军129师师部指示,第769团在太行山北部地区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分散展开活动。人民群众对八路军共产党,这种英勇抗战的精神十分敬佩。

孔庆德时任129师769团1营营长,率部活动在石太铁路沿线。孔庆德以前都是受上级直接指挥,统一行动。现在虽然仅率领一个营,但独立性强,必须独当一面临机决断。孔庆德深知责任重大,“打日本”是核心精神,两项任务牢记在心:一是建立抗日政权,二是组建抗日武装。“大造抗日声势,积极协助当地党组织,仅仅用了短短一周的时间,就建立起平定、井陉两个抗日县政府和两个县大队的抗日武装,共800余人枪。”

《中国共产党 井陉县大事年表》记载:1937年12月初 ,八路军一二九师第三八五旅第七六九团第一营,在营长孔庆德的率领下进入井陉路南开展抗日游击活动。1938年1月4日,井陉(路南)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在胡家滩成立,李正芳任主任。1938年1月16日 井陉(路南)县抗日政府在杨庄成立,李正芳兼任县长。之后不久,井陉(路南)县游击大队成立,队长李正英、政委熊振祺。

《一代将星孔庆德》记载:“身为营长的孔庆德分别任命了平定,井陉两个县长,所建立的县大队共800余人枪,这些武装后来陆续升级编入八路军正规部队。多少年来,孔庆德每言及此,仍流露出掩盖不住的得意和自豪。”

1938年2月,日军为配合津浦路方向的作战,调第14,第16,第20,第108,第109师团各一部计3万余兵力,向晋南,晋西发动进攻。国民党军队向黄河渡口溃退。长治,临汾等城镇相继沦陷。

为牵制日军向晋南的进犯,第129师奉八路军总部之命,向正太路东段井陉地区的日军进击。根据部署,确定由769团攻打井陉至平定公路上日军重要据点旧关,吸引井陉之敌出援,由第386旅部队设伏,歼其赴援途中。

22日拂晓,孔庆德率第一营随第769团向旧关发起突袭,很快便攻入街区,行动前陈锡联团长特别强调了师首长的指示:“不要剪断电话线,”因而部队只是分别将日军碉堡包围起来,虚张声势佯攻。井陉日军接到求援电话,果然派出200余人,分乘8辆汽车,向旧关赶来。设伏于长生口的第386旅部队将其截住,痛歼130余人,击毁汽车5辆,余敌回窜井。此为长生口战斗,一次成功的攻点打援、

夜袭头泉车站攻点打援

一次,孔庆德得知井陉一家煤矿内设有日军的盐库,便亲率两个连兵力夜袭煤矿想把盐抢出来。不知是情报有误,还是敌人把盐运走了,结果扑了个空,他和战士们感到非常遗憾。

返回时,路过石太铁路的头泉(属井陉)车站,孔庆德派人带回一个巡道工了解情况,得知那里驻有鬼子一个小队,相当于一个排的兵力。“打掉它,也算没有白跑这一趟!”孔庆德指挥部队迅速接近并包围了车站,一声令下,步枪、机枪、手榴弹一齐开火,把日军一个不漏全部消灭在里面。

因在铁路线上,不可久留,敌人援兵很快就会赶到。孔庆德正欲撤退,发现紧靠车站南边有个小山包,地形环境十分有利于打伏击,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形成:别忙撤退,就此打援兵,敌人绝不会料到。

孔庆德下令部队占领小山包,架好轻机枪严阵以待。不一会儿,从石家庄方向开来一列火车,停在站外,车上跳下许多鬼子忙着救火,乱糟糟一片。看时机差不多了,孔庆德把哨子一吹,顿时机枪、步枪一齐开火,敌人毫无准备,纷纷倒地,完全没有还手之力。

结束战斗后,孔庆德传令迅速转移。部队离开十几公里了,才听到后面敌人轰轰的炮声。这次头泉车站战役,攻点打援,可谓一箭双雕。

奇袭大杨庄勇夺大炮

1938年1月,日军步兵骑兵300余人,配备八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还拉着一门山炮进驻宁晋大杨庄,企图进攻束鹿(今辛集)、新河。

孔庆德任冀豫支队第二团团长,率部潜伏在相距日军不到一公里的龙家庄。他用望远镜观察大杨庄日军动向,一个阳光反射的光点很刺眼,仔细观察发现大杨庄土围子后面露出一门大炮。当时战场上大炮是非常稀有的东西,孔庆德心里一动:“夜袭大杨庄,把大炮夺过来!”

他命第一营担任主攻,精选30多名指战员担任突击队,每人配备短枪、手榴弹和大刀,左臂扎一条白毛巾为标记,便于夜间识别。为了不惊动敌人,孔庆德要求突击队员一律打赤脚,不走道路,穿行田间。当晚,月光下,突击队员在群众引领下,顺利摸到那门大炮跟前,守炮的几名鬼子正抱着枪靠着炮身睡觉,没等反应过来就被突击队员劈死了。一个突击班负责拖大炮,另两个突击班扑向住房,负责消灭鬼子,并浇上事先准备好的煤油。

没想到炮膛里还装着一发顶膛炮弹,突击队员又推又拉,拉动了拉火绳,炮弹轰的一声打出去了,惊动了敌人。鬼子喊叫着往外冲,被突击队一排手榴弹炸得死伤一片,退了回去。孔庆德派第二营上去接应,掩护突击队拖回大炮。笨重的大炮从田野拖回来很不容易,一路上留下深深的辙印。

天亮后,日军拉着60多具尸体逃往宁晋县城,但行到半路突然返回,顺着拖炮的辙印一路追赶。县城日军又派出两辆坦克、十八辆汽车组成快速部队,跟踪追击,企图夺回大炮,但都被孔庆德成功阻击,大炮也被转移。

孔庆德看到炮身上铸有:“大正九年大阪兵工厂造”的字样,后来从日军俘虏口中得知,这门大炮是日本天皇御赐,日军指挥部为丢失大炮非常恼火,已将该大队长撤职法办,并下令继任大队长必须追回大炮。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逃往宁晋县城的敌人半路突然返回。

大炮上交后,冀豫支队曾在束鹿(今辛集)、南宫开过两次庆功会。八路军夺得鬼子大炮的消息,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徐向前副师长看了大炮,亲笔题词:“八路军在大杨庄战斗缴获日军之山炮”,还派人给夺炮勇士拍了照片。此门大炮系山炮,可拆卸用骡马驮拉,后跟随刘邓大军辗转参战。新中国成立后,作为珍贵革命文物,现存中国军事博物馆。

作者/侯福顺 ------自2011年5月2日《河北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