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除了“一颗糖”的故事,你是否注意到了阎连科说的那三位华裔作家

2025-09-20 22:26 来源:踏群网 点击:

除了“一颗糖”的故事,你是否注意到了阎连科说的那三位华裔作家

作家阎连科

01. 导语

近日,阎连科在纽曼华语文学奖颁奖活动中的获奖感言引发争议,不过,很多人关注的是他所讲的“一颗糖”的故事,似乎没有多少人注意他提到的高行健、哈金、李翊云三个“非母语”写作的华裔作家。

阎连科在谈到文学创作中失去语言故乡的“故乡创作”时,提到了上述三位在海外用法语或英语写作的华裔作家,并强调,当他们不得不放弃母语写作时,付出的努力和艰辛是难以想象的。

阎连科发表获奖感言

通过本文,笔者将和大家一起对这三位“非母语”写作的华裔作家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

02. 高行健

高行健1940年出生于江西赣州,1957年,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法语。1962年他大学毕业,在中国国际书店从事翻译工作。

1979年,高行健创作的中篇小说《寒夜的星辰》发表。1982年,调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任编剧的他,与他人共同创作并发表了剧本《绝对信号》,该剧在同年11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小剧场的形式首演,引发轰动。

话剧《绝对信号》剧照

1983年,高行健又创作了《车站》,该剧本发表后曾引起很大的争议。后来,该剧在北京人艺演出,但公演后引起了轩然大波,并很快被禁演。

近年有人评论说,在人人思考的八十年代,《车站》过于敏锐;在人人疯狂的九十年代,《车站》过于真诚;而在今天这个重拾风雅的年代,《车站》或许已经被人们遗忘。

1987年底,高行健因故移居法国,并于1992年获法国政府颁发的“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97年,也就是在移居法国十年后,他加入了法国国籍。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高行健同时用中文与法文两种文字创作。2000年10月,他因长篇小说《灵山》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的华裔作家。

高行健获诺贝尔文学奖

2002年,高行健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时任总统希拉克亲自为他颁发了勋章。2003年,法国还专门举办了“高行健年”,以表彰他多年来的艺术成就。

据报道,高行健曾坦言没有“落叶归根”的打算,因为在他看来,在哪里生存就在哪里生根,没有哪个地方不可以生根。

03. 哈金

1956年,哈金(原名金雪飞)出生在辽宁一个偏远的小镇,1977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学习英语。大学毕业后,他进入山东大学攻读美国文学,并取得了硕士学位。1993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

哈金用英文写作,是美国艺术文学院院士,作品有小说和诗歌。出版的诗集有《面对阴影》和《沉默的间歇》。1997年,他的短篇小说集《词海》获得了海明威文学奖。

《池塘》是哈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描写了业余书画家邵宾的艰难生活。该小说中有一种寓言格调,很像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的写作风格。

两年后,哈金的第二部长篇小说《等待》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他因此成为获得该奖的首位华人作家。该小说讲述的是军医孔林近二十年间的感情经历。

美国“笔会/福克纳小说奖”评委麦克耐特评价道:“《等待》是一本完美无缺的小说。”作家余华推荐该书时说,读了开头便无法停止,读完时东方既白。

在《等待》之后,哈金推出了一部用回忆录形式撰写的长篇小说《战争垃圾》,该小说着力描述了志愿军战俘的悲惨命运。有评论称,它既是一部动人心弦的小说,也是一部触目惊心的历史。

在该书的“作者题记”中哈金称,《战争垃圾》是一部虚构的小说,其中主要的人物都是虚构的,但作品中的许多事件和细节却都是真实的。

据报道,哈金在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过程中,参阅了二十多部有关朝鲜战争的中英文著作,以确保历史描述的真实性。

04. 李翊云

李翊云1972 年出生于北京,本科毕业于北大,之后前往美国攻读免疫学硕士学位,并开始用英文写作,几年后,她考入了爱荷华大学写作项目。现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是兰登书屋的签约作者。

李翊云的主要作品有《漂泊者》《金童玉女》《千年敬祈》等,其作品已被译成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十几种语言出版。

2007 年,她被《格兰塔》杂志评为“美国最杰出的 35 岁以下作家”之一。三年后,她入选了《纽约客》评选的“最值得期待的青年作家”名单。

《漂泊者》

2010年,李翊云获得了“麦克阿瑟天才奖”。评审称,她的英文写作展示出了其母语的文化特点,给英文读者带来了面目一新的体验。两年后,她成为第一个获欧·亨利奖的华裔作家。

李翊云

李翊云一直以来都是用英文写作,并成为继哈金之后第二位在西方文坛上以英文写作而成功的华人作家。在《纽约客》的一次访谈中李翊云表示,她今后也不打算用母语写作,而用英文思考和写作完全是出于她个人的原因。

2019年,李翊云创作的自传体小说《理性终结之处》由兰登书屋出版。其主人公是以之前自杀身亡的她的儿子为原型。

《理性终结之处》

《卫报》称,之前,李翊云在小说中常常将故事设定在宏大的叙事背景中,而《理性终结之处》的创作则是一种新的尝试,标志着她从原来的现实主义正在转向更为个人化的创作。

去年三月,有八名作家因其文学成就获美国温德姆·坎贝尔奖,李翊云因其作品的“形式美和大胆的想象力”名列其中,而该奖项的目的是“唤起人们对文学领域的关注”。

美国温德姆·坎贝尔奖获奖者

李翊云认为,语言不是移民作家的优势,所以他们会更加注重故事,而用母语写作的人会在营造语言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忘记了讲好一个故事。

李翊云自称是一个用英语写作的中国人。在她看来,写作是一个奢华的爱好,在美国,除极少数作家以写作为生外,大多数作家需要一个与写作无关的工作来维持正常的生活,而她自己正是如此。

05. 结语

这三位华裔作家的“非母语”写作是否属于“不得不”,我们不得而知。或许是主动的选择,或许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但当他们放弃母语写作时,一定如阎连科所说:“其所付出的努力和艰辛,也非我们可以想象和比拟。”

------END------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