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最悲壮、最让人敬佩的军队是哪个?川军:倭寇不除,誓不归家!

2025-08-27 04:32 来源:踏群网 点击:

最悲壮、最让人敬佩的军队是哪个?川军:倭寇不除,誓不归家!

老一辈的人总是说:“无川不成军”。后来才知,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350万川军浩浩荡荡出蜀地,等到打完胜仗归家时,只剩下13万人。很难相信,因为怕老婆出了名的四川粑耳朵,成天嘻嘻哈哈以搞笑著称的四川男娃,一看到同胞受到欺负和压迫,就马上拧成一股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抗日战场,只因他们每一个人的心里刻下了一句话:倭寇不除,誓不归家!川军,真不愧是最悲壮、最让人敬佩的军队!

01

军界的搞笑天团

历史上,四川这块地方因为四面是山,中部开阔,很容易形成多方割据势力,再加上四川人天生喜欢作乱生事,便留下了“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定蜀未平”的说法。

清朝康熙时期,四川这个全国知名的天府之国,省内人口居然仅剩9万,更何况,其中还有不少是土匪,这就引发了后来“湖广填四川”这场规模盛大的人口迁徙运动,使四川当地人口数量由原来的9万猛增至1681万左右。

人口的激增给当地的自然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出现了连年的灾荒,这看似是天灾,其实也是因为人祸。许多因旱灾或因人多地少而无以为生的流民,不得不铤而走险,当起了土匪。据统计,到1927年四川土匪数量超过10万,之后还在成倍增加。

民国动乱时期,四川陷入了长达20年的军阀割据混战之中,省内的军阀类别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武备系、速成系、九人团……当时四川境内军阀的数量和混战频次均位列全国第一。

军阀统治下的川蜀之地,互斗互殴并不少见,三五天一次小打斗,半个月一次大乱斗。日子过得如此艰难,却反而激发了四川人达观幽默的处世态度。

四川军阀还被人起了一堆有意思的绰号,“巴壁虎”刘湘、“羊子”杨森、“水晶猴子”邓锡侯、“哈儿”范绍増、“瘟猪”唐式遵……

据说“四川王”刘湘自诩“海陆空”齐全,但他所说的“海军”其实不过是一艘小艇,还有人因此作诗讥讽:““好个巴渝大兵船,由渝开万才七天……布告沿江船夫子,浪沉兵船要赔钱!”

互斗之时,军阀双方毫无战术可言,噼里啪啦一阵乱打,围观群众一点都不感到害怕,反而像看戏一样忍不住拍手叫好。

1932年,同为军阀的刘文辉与田颂尧,打起了一场十分低级滑稽的成都巷战,他们在这边打枪放炮,百姓就在另一边看热闹。看热闹的人群里,还有人主动负责解说的:“现在放的是威武炮”。

刘湘出动“空军”,士兵们纷纷躲进店铺里,百姓们却跑出来蹭热度,还有人嘴里嚷着:“飞矮些,让我们看清楚点嘛!”

如此搞笑天团,其实也反映出四川军阀的装备技艺之“烂”,难怪被蒋介石称为“叫花子部队”,就连红军也讥讽:“罗驼背逗来滚起耍, 郭莽汉是个傻娃娃!”

然而搞笑滑稽的川军,因为日寇的入侵,突然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02

视死如归的铁血之师

其实,看上去嘻嘻哈哈,成天只知道瞎乐呵的四川人,到了民族危亡时刻,也有着强烈的保家卫国的意识。比如在辛亥革命前夕,那场震惊全国、且成为辛亥革命导火线的反帝爱国运动——保路运动,就是从四川爆发出来的。

1933年,刘湘被任命为四川王后,一直致力于阻止长征中的中央红军。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整军会议上,四川军阀们纷纷变身为爱国军人,表示自己要出川抗日。

8月7日,刘湘在国防会议上慷慨陈词了近两个小时,他说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便是:“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后来即使是在病重的情况下,刘湘仍坚持领军出征,因为他说:“今天为国效命,如何可以在后方苟安!”

1937年10月,淞沪会战打响了川军抗日的第一枪,这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打得最惨烈的一战。鲜为人知的是,这场会战中,出现了一支有名的川军部队,便是杨森的20军。

为了尽快赶到前线作战,这支远在贵州的川系军不得不加速前进,他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晚上还要打草鞋,原本要走60天的路,他们只用了41天。

虽然疲惫至极,虽然士兵伤亡惨重,再加上武器装备落后,但经过七个昼夜的死战,杨森的20军不但守住了自己的阵地,还把友军失去的阵地从日军手里夺回来了。

可见大家眼中的“杂牌军”,并非没有作战水平,只要真的到了抗日战场上,他们就会变成令人刮目相看的铁血之师。

1938年1月,刘湘因病去世,临终前他曾留下遗嘱:“敌军一日不退出国境,川军则一日誓不还乡!”这不只是刘湘的誓言,更是所有四川好男儿出川前的决心。

明知奔赴前线生死难料,王铭章临行前告知妻子,如若不能击败敌人,则会马革裹尸。

果然,台儿庄战役前夕的藤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在日军飞机、坦克等多种炮弹的强攻之下,已经没有了生存下来的机会,但是他接到的命令是,死守藤县三天,之后会有援军赶到,于是在身中七弹、满身是血的危急关头,他决定以身殉国。

临死前,王铭章发完了最后一封电报,内容是:“决心死守藤城,我和大家一道,城存与存,城亡与亡。”亲眼目睹师长牺牲之后,众川军随即与日军同归于尽。

原本要他们坚守3天的藤县,王铭章的部队坚守了4天半。川军第22集团全军覆没,但是他们却为后来的作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也才有了后来的台儿庄大捷。

面对如狼似虎的日寇,川军子弟兵没有一个畏惧死亡,据资料记载,当年从藤县活着走出来的川军,仅剩17人。

男儿欲报国恩重,战死沙场是善终。这样的誓言,川军真的做到了。

03

亘古不变的死字旗精神

如今,四川还有一家以抗战为主题的博物馆,当你走进馆内,会看到一面白旗,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死”字,这便是川军在抗战中声明远播的“死字旗”。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的洪流冲击到了每一个爱国青年,当然也包括当时才20出头的北川青年王建堂。在王建堂的奔走呼吁下,有一百多和他一样的爱国青年加入了请缨杀敌的队伍当中。

得知儿子要奔赴战场,父亲特意送来了一面“死”字旗作为临行前的礼物,还说:“我不愿你在我身旁尽孝,只愿你为民族尽忠!”

作为“死字旗”的主人,王建堂参加的战役不计大小也有数十次,并且负伤多次。为了将日寇赶出中国,王建堂真的做到了,用鲜血兑现了自己的誓言。

当中华民族走过了那段漫长的艰苦岁月,迎来了国民富强的新时代,一面“死”字旗依能带来我们不可替代的力量,它见证了川军亘古不变的勇于牺牲的精神,也在提醒着我们当代青年人“勿忘历史”。

抗战8年期间,全国有1405万战士奔赴抗日战场,其中出川战士多达350万人,占了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川军的足迹几乎遍布13省,全国五分之一的国土由川军守护。而让人感到痛惜的是,川军的阵亡人数为26万,亦居全国各省份之首。

这就是四川男娃,平时看起来乐呵呵、傻乎乎的,可一旦有人要欺负我们国家或亲人,那就让他领略“死字旗”精神!

直至今日,每当提起抗日战场上最牛的军系,那一定非川军莫属。26万四川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血肉之躯抵挡日寇的飞机大炮。明明是装备最差劲的军队,却用超强的战斗力打得日军闻风丧胆。

正所谓“无川不成军”,如果不是川军“日寇不除,誓不归家”的决心,或许也换不来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