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中国信用卡之殇

2025-09-24 11:44 来源:踏群网 点击:

中国信用卡之殇

潘晓俊(金融从业者)

一直是某头部农商行的忠实信用卡客户,因为差旅多刷卡量大,所以办了白金卡有贵宾厅权益。但近期出差在机场贵宾厅刷卡,突然被告知无法使用权益,咨询了客服被通知信用卡权益都停止了,咨询原因客服无法解释。虽然随便停止权益很无语,但查询了公开信息后获悉,这个行的信用卡部都没了,权益没有也就可以理解。

我不禁好奇,信用卡怎么就一下成垃圾业务了?之前的投入怎么办?

曾几何时,信用卡是银行零售业务的“顶流明星”。2022年之前,银行们还在比拼谁的发卡量增速更快、谁的联名卡IP更潮,甚至不惜用“开卡送行李箱”“刷卡返现10%”的“撒钱战术”抢占市场。然而到了2025年的今天,信用卡业务却成了银行年报里最尴尬的存在。

发卡量连续8个季度负增长,交易额缩水,不良率集体“破2%”,就连招商银行这种“零售之王”都不得不承认,信用卡用户“不爱办卡、办了不用、用了不还”。

更魔幻的是,银行们一边关停信用卡中心、裁撤线下分站(比如华夏银行一口气关闭天津和广州信用卡中心),一边对存量用户上演“权益缩水、联名卡停发”的“变脸大戏”。农业银行甚至一年内三次“瘦身”,砍掉了27款联名卡,连途虎养车、爱奇艺这些曾经的流量IP也惨遭抛弃。用业内人士的话说,信用卡业务已经从“躺着赚钱”变成了“跪着求活”。发卡量上不去,交易额拉不动,不良率下不来,银行只能靠“砍成本、清存量”勉强维持体面。

这一切的转折点看似突然,实则是多年粗放扩张的必然结果。过去十年,银行为了追求规模,疯狂下沉客群,甚至给收入不稳定的大学生、刚进城的外卖小哥狂发信用卡,结果疫情后经济波动,这些“边缘客群”率先逾期,直接导致信用卡不良贷款从2023年开始“爆雷”。更讽刺的是,当银行终于意识到要“精耕细作”时,年轻人早已被支付宝花呗、微信分付等互联网产品“截胡”,信用卡的免息期不如花呗灵活,分期利率却比消费贷高出一倍,连“薅羊毛”的优惠活动都越来越鸡肋。一位90后网友吐槽:“现在用信用卡?除非银行送我全年奶茶半价!”

谁是“下一个信用卡”

就在信用卡业务节节败退时,银行却对另一个业务热情高涨“助贷“。简单来说,银行把资金批发给互联网平台(比如某东白条、某团月付),由平台负责拉客、风控和催收,银行坐收利息。表面上看,这似乎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银行不用直接面对高风险客群,还能借助平台的流量快速放贷。但问题在于,助贷的客群比信用卡更下沉,风控更依赖平台算法,而银行对底层资产质量的把控几乎为零。

以某头部助贷平台为例,其目标用户是“征信有瑕疵、收入不稳定的蓝领或个体工商户”,年化利率普遍在18%-24%之间,远高于信用卡分期利率。更危险的是,这些平台的风控模型往往依赖社交数据、购物记录等非传统金融指标,一旦经济下行或行业政策调整(比如限制暴力催收),不良率很可能瞬间飙升。银行以为自己在玩“风险转移”,实际上却可能成了“接盘侠”。毕竟,当助贷平台暴雷时,它们可不会替银行兜底。

更荒诞的是,银行在信用卡业务上踩过的坑,正在助贷领域完美复刻。

客群重叠,风险叠加。许多助贷用户本就是信用卡的“次级客户”,甚至是被银行主动拒贷的人群。银行左手砍掉信用卡业务,右手却通过助贷给同一批人放贷,相当于“自己挖坑自己跳”。

风控空心化。银行对助贷平台的风控模型缺乏监督,某些平台为了冲规模,甚至用“首期免息”“隐藏年化利率”等诱导手段吸引用户,这与当年信用卡滥发联名卡、降低准入标准的操作如出一辙。

监管滞后性。当前对助贷的监管仍停留在“合作机构需持牌”的层面,但对具体风险分担机制、数据隐私保护等关键问题缺乏细则。一旦爆发系统性风险,银行很可能被迫“擦屁股”。

一位城商行高管私下调侃:“现在做助贷就像在赌场玩俄罗斯轮盘——你不知道哪颗子弹会爆,但为了完成KPI,只能硬着头皮上。”

“困局”与“出路”,要么转型,要么躺平

信用卡的衰败和助贷的狂热,本质上暴露了银行零售业务的集体焦虑。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传统息差模式难以为继,而数字化能力又拼不过互联网平台。要破局,银行或许得学会“用魔法打败魔法”。

真正拥抱科技,与其依赖助贷平台的流量,不如自建大数据风控体系。例如,招商银行正在尝试用AI模型预测用户消费行为,精准推送分期服务。

回归“优质客群,信用卡的教训证明,盲目下沉只会积累风险。未来银行应聚焦高净值客户,提供定制化服务(比如高端旅行权益、财富管理联动),而非和互联网平台拼“价格战”。

监管套利不可持续,助贷的狂欢终将面临更严格的监管。银行与其投机,不如主动配合政策,探索合规的联合贷款模式,明确风险分担比例。

中国信用卡业务最大的金融科技服务方银联数据,就根据目前信用卡行业的现状从科技出发推出了从资产端到客户拉新和激活的全套解决方案,特别是结合短视频和AI的社交银行让人眼前一亮,可以说现在反而是投入信用卡业务最好的时候,比如像我这样有真实需求但给抛弃的客户正“无家可归”。

当然,最无奈的结局可能是,银行不想转型,只想躺平,那信用卡和助贷最终“同归于尽”。

信用卡不应该是这样,冬天过去了,春天就应该来了。(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