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李坚真:长征救出两位开国中将,身居高位,干孙女却在炊事班喂猪

2025-09-01 04:30 来源:踏群网 点击:

李坚真:长征救出两位开国中将,身居高位,干孙女却在炊事班喂猪

1949年3月下旬,中国妇女有史以来首次全国规模的盛大会议——中国妇女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就在会议开始的前一天(3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进京赶考。

3月25日,毛主席在北京西苑机场检阅部队,接见北平群众代表。妇女代表们激动不已,在这开天辟地的第一次会议期间,中共中央不仅发来贺电,中央领导同志还接见了500多名新中国巾帼精英中的代表。

代表中有不少毛主席熟悉的女同志,比如全国妇联名誉主席何香凝,主席蔡畅,副主席邓颖超、李德全、许广平等。当毛主席看到一位来自华东的代表时,颇为惊讶,握着她的手说:“你还活着?”

那位女代表拽紧主席的手,热泪盈眶,激动得连一个字都没有说出来,只是使劲地点着头。12年!延安一别整整12年,能和昔日的老领导们再度重相逢,一起建设即将来临的新中国,那一刻,她的世界满满都是幸福和激情。

1907年,广东丰顺县小胜镇叶畲村,一个出生才8个月的贫苦农家女婴被父母含泪送给别人,当了童养媳,换回的只是少得可怜的八吊铜钱。就这样苦命的女娃变成了婆家人,年龄稍大一点,就变成了家庭主劳力,浆洗做饭,种地砍柴,没日没夜地劳作。

1926年,一个男人来到他们家,从此改变了她的命运,她的世界变得豁然开朗,她的人生拐点就这样悄然出现。这个拯救她的人是我党早期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用她多年后回忆这个历史际遇的话来说,那就是——

“从此,我这个只值8吊铜钱的童养媳,在彭湃的教育和领导下,在汹涌澎湃的农民运动浪潮中,走上了革命道路,开始了新的人生。”

也许她就是为革命而生的。投入革命后,满腔热情,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打仗时,她冲锋陷阵;宣传时,她穿山越岭,走千家奔万户,不辞辛劳,东江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也有这位巾帼英雄的功劳。

1931年,她被调到闽粤赣革命根据地工作,先后任中共汀东县委临时书记,不久改任中共长汀县委书记,她也因此成为中央苏区第一位女县委书记。她的工作能力和革命劲头,毛主席了解后也夸赞“这个女同志不简单!”

她叫李坚真,这是她人生中的首个+“第一”,应该也是第一次得到毛主席的夸赞。

1934年,举世闻名的长征开始。27岁的李坚真成为32位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女战士之一。漫漫长征路上,作为民运科长,李坚真不仅要跟紧队伍过草地、爬雪山,还得肩负起找粮食、找向导、照顾老弱病残的重任。

长征路上,李坚真还救下了两位得力干将,他们在建国后都成为开国中将。时任红三军团十团团长的姚喆在阻击敌人的战斗中身受重伤,昏迷不醒,而此时却找不到担架,姚喆没法随部队撤离,组织上准备将其暂时放在老乡家。

倔强的李坚真不忍心丢下姚喆,冒着违反组织决定挨处分的风险,找到一位民夫,伙同马夫、警卫员一起,四个人轮流抬着姚喆。几十里路上,他们一下子也不停歇,硬是将姚喆抬出了鬼门关。

娄山关激战中,红三军团十二团团政委钟赤兵右腿重伤被截肢,编入了李坚真当指导员的休养连。长征路上,修养连一样会遭遇敌人,也得打仗。一次战斗中,大家忙着打仗,没人保护行动不便的钟赤兵,面对迎面而来的敌人,他拿起枪准备与敌人拼命。

这时,断后阻敌的李坚真飞也似地跑过去,顾不了枪林弹雨,和一位饲养员抬着钟赤兵拼命地跑,躲过了危险。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开国中将的钟赤兵与李坚真再次相遇,他紧握着李大姐的手,激动地说:“没有您,就没有我的今天啊!”

在陕北期间,李坚真先后担任中共陕北省委组织部长、妇女部长,中共中央第一任妇女部长。也就是这个时候,已经快30岁的李坚真在邓颖超的帮助下,似乎才想起自己的终身大事,与志同道合的中央劳动部长邓振询建立了革命家庭。

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李坚真夫妇奉命奔赴江西,参加新四军工作,夫妻二人全身心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不幸的是,1943年,蒋介石掀起第三次反共浪潮,新四军主力主动撤出溧水,时任苏皖区党委副书记兼苏南行政公署副主任的邓振询在转移途中沉船落水,不幸殉难。

邓振询是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地方党委最高级别干部,噩耗传来,山河动容,草木变色,苏南军民同声哀悼。李坚真得知消息,异常伤痛,但她没有沉浸在痛苦之中,而是坚强地拿起了丈夫的枪,奔赴战场。

在苏南溧水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李坚真承担起掩护主力部队转移的艰巨任务,面对敌人十几次进攻,李坚真将自己的手枪和丈夫留下的手枪压满子弹,和战友们一起,把愤怒和仇恨的子弹轮番射向敌人。

1949年,李坚真终于在北京再次见到了毛主席,毛主席也为这位巾帼英雄“还活着”而高兴。此后,李坚真一直在广东为家乡建设而努力工作,她先后担任中共广东省粤中区(今佛山市)党委书记、第一书记,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兼省纪委书记,她因此又成为中共第一位女性省委书记。

1979年12月,已经73岁的李坚真高龄受命,带病工作,李坚真被选举为广东省五届人大常委会主任,成为我国第一位省人大常委会女主任。

李坚真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在《红色摇篮》《绝命后卫师》《伟大的转折》等影视剧中,我们都能看到她的光辉形象。她的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装着牺牲在黎明前的丈夫。丈夫牺牲后,李坚真没有再婚,竭力抚养丈夫留下的骨肉。

邓振询的发妻被敌机炸死,留下一个儿子叫邓东林。李坚真和邓振询结婚后没有子女,李坚真视邓东林为己出,一直留在自己身边,关怀备至。但她不允许儿子打着父母的旗号搞特权、谋私利,甚至不对外界透露他俩的关系。

一直到1973年,李坚真到基层考察,碰到在基层工作的邓东林,身边的领导和同事这才知道邓东林是“高官”的儿子。“功成名就”后的李坚真不仅仅是对儿子,对自己和其他亲属都是如此,严厉得有些不近人情。

她的弟弟在在家乡丰顺县小胜镇供销社当了小小干部,1985年该退休了,还是农民的侄子李建强想用“顶替”的办法跳出农门。这在当时是合法途径,不巧的是,李建强已经41岁了,不符合“农转非”40岁以下的年龄条件。

“一岁之差”,李建强觉得不是大事,就想着让身为省委领导的姑姑给下面知会一声。谁知道,李坚真并没有给侄儿这个面子,却给他上了一课,李坚真严肃地说——

“共产党不能世袭,不能是一代做官,就要代代做官。你的事情,你的要求,我不能开口,更不能写字。”

同样,李坚真的养子在她那里也没“讨到好”。在战争年代,巢玉祥是李坚真的警卫员,救过李坚真的命。李坚真很喜欢也很感激他,便将其收为养子。但直到退休,这位在干妈跟前工作了几十年的巢玉祥也只是普通的工作人员。

这还不算,巢玉祥的儿子在部队当了10年大头兵,李坚真没有为干孙子活动活动;干孙女巢穗在部队考试成绩第一名,没有被推荐报考大学不说,还被安排到连队的炊事班喂猪,李坚真还是不管,而是拍着孙女的肩膀说——

“人生道路上,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肯定会有很多挫折,你要自己去面对,而且要通过努力去创造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坚真虽然在广东工作,但从1929年离开丰顺县家乡投奔革命,一直到1973年时隔44年才重回故乡。李坚真家的房子早就被反动派放火烧掉了,公社领导就想着把她家老房子拾掇起来,可公社没钱,便打算先挪用400元救灾款救急。

李坚真听说后,立即阻止了公社这一行动,让他们赶紧把钱收回来,还把公社领导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

“救灾款是救命钱,公社领导出于一片‘好意’,但这样的‘好意’领不得!”

几十年来,她一直没有忘记共同走过枪林弹雨的丈夫。1981年,邓振询牺牲38周年,当年唱着客家山歌长征的李坚真用她最擅长、最喜欢的山歌来怀念自己的爱人。邓振询牺牲在秦淮河水中,想起牺牲时才39岁的丈夫,想起丈夫没有看到的新中国,李坚真写下了这首山歌,来表达自己几十年来心中深深的痛和思念。

秦淮河水急又深,面上无桥不留情。

三十八年如一日,波涛翻滚永奔腾。

秦淮河畔景色新,桥面通车喜人心。

冬去春暖明灯亮,四化建设日月兴。

1992年,李坚真在广州病逝,享年85岁。在她的老家梅州丰顺县坚真公园里,矗立着一座李坚真骑着骏马身着戎装腰挎双枪的铜像。这两把枪,一把是她自己的,一把是丈夫的,它们在讲述着一段坚贞的革命爱情和不屈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