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群网 > 杂谈 > 正文

​蓝田汤峪石佛寺的前世今生

2025-08-27 05:00 来源:踏群网 点击:

蓝田汤峪石佛寺的前世今生

蓝田汤峪石佛寺的前世今生

–––再访石佛寺

蓝田县汤峪镇石佛寺与老丈人家只有2.8公里,但是我前后去过三四次都没有能进入到寺庙里面,更谈不上一睹石佛的尊荣。

3月14日的午后,春雨初停,闲来无事,猛然想起今天是阴历己巳年的二月十五日,正好是石佛寺开放的日子,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直奔石佛寺。毕竟已经是下午了,一般寺庙的开放日都是阴历的初一和十五,小一点的寺庙可能只有早上半天的开放时间。

可以说这次探访,功不可没,终于搞清楚了石佛寺的前世今生。石佛寺其实不叫石佛寺,正确的称呼是石佛殿或者石佛爷大殿。这个大殿仅仅只是寺庙里的一个大殿而已,寺庙应该称之为谭华寺或者谭花寺。

轻车熟路,不到几分钟时间,就到了寺庙门前,遗憾的是寺庙大门紧闭。这个寺庙坐西面东,距离大路尚有一段距离,寺庙的北边是张坡小学,小学大门也是朝东,院墙紧邻大路,去寺庙的路紧靠着学校的南墙。不死心的我下车步行,走了很长一段泥泞的上坡土路,才到寺庙门前。

这个寺庙修建的极像是一户人家的房屋,院墙是用水泥简单的粗粉过得青灰色,普普通通的楼门红砖裸露着尚未粗粉,寺庙紧锁的大门锈迹斑斑,没有拉手也没有明锁,是个暗锁。敲门也是无人应答。从锁孔看进去,寺庙院子空无一人,院子后面的寺庙也是大门紧闭,寺庙是简易的三角木架房,与上次不同的是,房屋顶端新搭了灰色的彩钢瓦。小小的庙门前放置了一个一米多高的带有顶棚的香炉。院子大门左侧,也就是南面刚一进门的地方,修建了两间厦房。

转身离开了这个名叫张坡的村子,过了一座小桥就是石佛寺村子。但是还是不甘心就这么离开,毕竟这个小小的石佛寺我已经是四次未果了,如果这次再无果,那就是五次无果而返,那就真的是与石佛无缘了。

第一次得知有这么个寺庙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当时由于时间紧张的原因,我没有过多的了解这个石佛寺。可是由于在全国各地有许多的石佛寺,这里有个石佛寺就大大的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多次探访石佛寺了。第二次探访石佛寺的时候,我在石佛寺村遇见了几位老人,她们给我介绍的情况是石佛寺这个寺庙是他们村子的寺庙,只是距离张坡村较近,后来被张坡村人占有了,因此,两个村子还闹了很长时间的矛盾。她们说她们村之所以叫石佛寺村就是因为有个寺庙在她们村,这是无可辩驳的理由。为此她们戏谑地说:“咱的石佛爷当了人家的上门女婿了”。甚至还很无奈的编了几句顺口溜:“戏楼姓了汤,石佛爷姓了张”。(村里多年前曾经有个戏楼,后来卖给汤峪街道一个姓汤的人了。)

不过我觉得,寺庙一般不会这样简单的说是某个人或者某个村的,一般情况下,都是附近善男信女拜谒敬神的地方,是公有资产。如果寺庙有僧尼主持,那资产自然就是寺庙的。也正是由于这座寺庙后来没有了僧尼等出家人的经营管理,才会出现这样的纷争。至于这座石佛寺为啥在张坡村境内,却又说是石佛寺村的,她们也是不清楚。石佛寺村和张坡村都是独立的村子,历史上也没有合并过。既然石佛寺不在石佛寺村,那它为什么又叫着石佛寺村呢?

由于不甘心,所以我就停下车,回头步行再次走进了张坡村。走到张坡小学十字路口的时候,发现学校门口正对的第一家住户大铁门敞开着,就信步进入这户人家。

巧的是这户主人正在和另外一个人聊天,得知我这个不速之客前来打听石佛寺,他们两个老人兴趣盎然的介绍起石佛寺的前世今生。

他们说石佛寺其实不叫石佛寺,前一段时间,有关部门给他们送来了雕刻好的石碑,让村里把碑子竖起来,群众一看碑子上书石佛寺字样,立马不干了,现在大石碑还爬在去寺庙的大路旁边呢。

寺庙的正宗名称是谭花寺,他们也说不清谭花两个字怎么写。当年寺庙宏大,不但建有许多庙宇楼阁,每个大殿都有神像,寺庙里僧尼众多。后来大部分地方被学校占用了,就是现在的张坡小学。上个世纪特殊年代,破四旧立四新,庙宇就成了拆除的对象。而现在的石佛寺其实只是一个敬有石佛的大殿,人称石佛殿。当年的石佛殿也被拆除了,只是学校没有占用这些地方。几个石佛就露天立在学校院墙外面的农田里。当时拆除佛像的时候的情景他们两个说得绘声绘色。交流中无不流露出遗憾惋惜与无奈。在诉说石佛寺的前世今生的过程中,一些有趣的事情也被他们提及,比如出于好奇,独自一人去寺庙被高大魁梧表情夸张的神像吓哭,拆除神像时强拉不倒,修复庙宇的时候请人做法事等等。另外他们还提到,说是东边有个尖角村也有一个寺庙,规模比较大,庙里有个古石碑,上面就清晰的记载在汤峪和西边有个谭花寺。

至于石佛寺目前为啥是张坡人管理寺庙而不是石佛寺村人管理寺庙,他们的解释是,当年石佛寺最后一个僧人圆寂以后,再没有僧人继承,圆寂后是他们张坡村人张罗后事并且埋葬在他们张坡村,所以理所当然的寺庙管理责任就落在了他们张坡村人肩上了。

后来我查询资料才知道这个寺庙的准确名称是谭华寺,又称谭花寺。他们说谭花寺建于唐朝,后经多次修缮,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毁。据《蓝田县志》记载,谭华寺又称石佛寺,明天顺六年重修,清道光十九年又进行了重修并有碑记。

他们介绍,后来改革开放,人们才想起来修建庙宇,让神像回家。但是这个时候,石佛已经是面目全非了,那尊最大的石佛头部毁坏严重,最小的和中等大小的石佛头颅也是不知去向。最后就在石佛殿原址上修建了这座简易的房子,算是给石佛安了家。

至于石佛寺为啥没有在石佛村,他们认为,石佛寺村以前不叫石佛寺村。当时叫石坡村。也许是石佛寺名气太大,石坡村又在大路边,外地人都称呼这个村为石佛寺村,也许是人们把石坡村叫转音了,就变成石佛村,石佛寺村了。

我听了他们的这些解释,也觉得有道理。后来他们还热情的打电话叫来了看管寺庙的张大爷。不一会就有身材魁梧,面容黝黑的大爷匆匆忙忙进门询问是谁想去看石佛爷?

在大爷的带领下,谢过这里主人和那个热心人后,我跟随张大爷再次踏上去石佛寺的道路。

石佛寺正如我刚才看到的一样,进了大门,张大爷指着左手的房子说这是刚盖不久做饭的地方,每逢庙会时间,善男信女就是在这里做饭的。最里面就是石佛寺正殿,三建简易的木架房。房子中间就是那尊神奇的石佛,高约两米五,身披红色锦缎,仔细观看,那身子是青石凿成,而那头颅的一部分却是用水泥修补的。左手的中等石佛,高约两米,身披绿色锦缎,身体也是青石,而整个头颅却是水泥做的。右边有一尊更小的石佛,高约五十公分,是放置在一个三四十公分的石座上,头颅和那个左侧的石佛一样,都是灰色的水泥制作的。无论是修补还是重新制作的石佛头颅,都显得有些粗糙。大殿两侧还有其它佛像,我也不是很清楚他们的身份。

张大爷说石佛寺有正宗的名字,在土地证和其它文书上写的就是谭花寺,而不是石佛寺。大殿北面靠墙摆放着两个暗红色的木柜,张大爷掀起柜子上的油布,打开柜子在里面翻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土地证。我看他忙活了半天就说算了,不用找了,他却说一时半会找不到,阴历四月初八是庙会,你如果还来,我再找给你看。

张大爷管理着这个小小的寺庙,每到初一和十五,就会早早的把庙门打开,平时庙宇里面的卫生也是他负责。他的热心和耐心让我很感动。为了感谢他,也为了表示对石佛的敬重,平时逛寺庙很少捐钱的我拿出手机对他说,我也给石佛爷捐点香火钱吧。张大爷举起手机为难的对我说:“”我的手机没有微信,接收不了。”我这才发现他的手机是老年机。

现在人们出行基本上都不带现金,张大爷也没有再说什么。我们一起离开了石佛寺,为了表示心意,我返回车上拿出二十块钱给他送了到了村口。张大爷接过钱一边转身一边很是感激的对我说,我回去把这个钱放到功德箱里去吧。我说不急,你先拿上,随后去寺庙的时候再给功德箱里放也不迟呀。他只是嘿嘿一笑,兀自向石佛寺走去。